大家口中一直在說的起膠感,其實屬於一種光學現象,在翡翠的表現上就是像膠水一樣粘稠的感覺,如果轉動翡翠會發現膠感的光感很強,看上去就像果凍膠感一樣。一般來說,起膠感與翡翠的底子息息相關,底子需要足夠細膩冰潤,才能達到起膠的效果。這個時候,就有人問:那麼,翡翠果凍起膠屬於哪個級別呢?應該如何來做出區分會更好呢?
實起膠的感覺,這個「膠」也不一定是指象膠水般凝滯,也可以比喻做市面上較為常見的塑膠棒,或是新塗上去比較干凈的玻璃膠,看上去是半透明的白色,先以白色舉例,較容易說明東西,有柔軟的膚觸,注意啦,這是以視覺產生的效果而言,不專指手感,會有比較好和純凈的在光下會有微泛藍或紫色的熒光效果。
而無色玻璃種起的「膠」絕不是一般的膠的概念,是把翡翠走向透明極至形成的強玻璃光澤拉回了溫潤的玉感範疇,有了大隱隱於市的味道,既保持了在玉石類中強透明的特色和優勢,又用最佳的方式解消了強光澤晶體寶石的「過度競爭」,意義只能有心人各自體會了,
可以說,翡翠玉器中拋光後整體能出現類似這種「膠」效果的掛件很少,種質特別細膩的才有可能出現。通常翡翠會出現果凍膠感現象,需要滿足以下這三個條件:
1、種頭達到冰種以上。種質非常老,組成翡翠的顆粒非常細。
2、內部晶體顆粒不定向排列。
3、整塊翡翠無雜質,才能有「膠感」。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翡翠的果凍起膠並不是每一塊翡翠都可以出現的,這和翡翠的生長過程中受力有關。即使玻璃種翡翠、高冰翡翠也照樣有不起膠的。簡單地說,翡翠果凍起膠可以算作是翡翠中比較少見的現象,所以肯定比沒有這種現象的價格要高,勿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