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我們一年是分為四個季節的,然而四個姐姐並沒有特別明顯的分界線,雖然說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節氣是季節變化的開始,但是天氣不可能立馬就出現截然相反的變化,所以民間有「春捂秋凍」的說法,也是因為天氣變化是逐漸進行的原因。
立秋是秋季的開始
立秋事秋季的第一個節氣,這時候雖然是已經進入秋天了,但是氣溫上夏天的暑期尚未消散。到了立秋,梧桐樹必定開始落葉,因此才有「落一葉而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而秋季又是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秋後尚有一伏
每年都會出現三伏天的天氣,其中最後的一伏就是出現在秋天,所以可以天氣依然是比較熱的。按照傳統的三伏天推算方式,其日期是由節氣的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民俗學者蕭放介紹,立秋是根據天文觀測地球圍繞太陽運行的位置,確定的秋季起始日。
所以,立秋表示季節轉換的開始,但並不表示氣溫會立即下降。末伏往往在立秋節氣之後,難免有時會感受到「秋老虎」的餘威。
從這個角度看,立秋當天並不是酷熱與涼爽的分水嶺,人們真正感覺到秋天的涼爽,一般要到白露節氣之後。
秋後遇到秋老虎
另外立秋之後往往還會出現氣溫很高的天氣,我們叫做秋老虎,出現秋老虎的話就會很熱了。往年日照「秋老虎」一般都會持續到10月份。當發生「秋老虎」天氣時,天空狀況和能見度一般都非常好,風力不大,中午前後的溫度一度超過30℃,但是悶熱程度遠遠不如同溫度的夏季,這主要是與秋季濕度相對較小,同時氣壓升高有關。不過由於天氣和能見度較好,紫外線強度較夏季明顯加大,光照性皮炎、光照性眼炎的發病幾率明顯加大,同時由於早晚溫差逐漸加大,感冒發生的幾率也明顯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