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對於人們來說的意義和作用不止一個,有些是反映氣候變化的,有些是對於農耕有提醒作用的,所以每個節氣都不可忽視,秋天的節氣一般有六個,一般這個季節的特點都是氣候開始下降,天氣也逐漸變得寒冷。
秋分不生田的含義
關於一些節氣會有一些俗語,比如秋分不生田,這句話的意思是秋分之後不能再種田了。種了之後也不會再生長,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古時有「春祭日,秋祭月」的民俗活動,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中秋節)。秋分過後,太陽直射點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開始晝短夜長,即一天之內白晝開始短於黑夜;南半球相反。故秋分也稱降分。秋分是踏秋的正式開始。秋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圓。
秋分以後作物不生長
二十四節氣對於人們的意義不一樣,對於農耕的作用是指導人們應該順應時節來耕種收成。如果不按照時節來做的話,很有可能會錯過耕種的時間,也錯過該收的時間。是秋分無生田。秋分與春分是兩個十分重要的節氣,春分是表示春種的時節,而秋分,則代表了收穫的季節。二十四節氣歌中說「秋分無生田」,其意義在於,到這一天,按自然規律,莊稼基本都成熟了;另一層意義在於,春天種地要抓緊時間,生長期只能計算到秋分,秋分之後,作物也不能再生長了。
秋分相關的民俗
一般節氣都會伴隨著一些習俗,有些到了現在會變得比較簡單。節日秋分前後也有拜神的民俗節日。秋分前後的民俗節日有二月十五日開漳聖王誕辰:開漳聖王又稱「陳聖王」,為唐代武進士陳元光,對漳洲有功,死後成為漳洲守護神。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誕辰,每逢誕辰,信徒多茹素齊,前往各觀音寺廟祭拜。當然了,拜神是我們中華的傳統習俗,代表著我們對於未來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