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一月份被人們稱為正月,也就是農歷新年的第一個月,在這個月份中每一天都是非常有意義的一天,每一天都有著不少的民間風俗與說法。而在正月二十五這一天是人們所說的填倉節,填倉節這一天部分地區也是有很多風俗活動以及美食的。
填倉節的寓意
填倉節也就是倉王爺的生日,在正月二十五這天正是人們所謂的填倉節,意思就是填滿谷倉,這是漢族民間一個象徵新年五穀豐登的節日。所謂填倉,就是在正月二十五的黎明早起,家家戶戶都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穀場上,用篩過的炊灰,撒出一個個大小不等的糧囤形狀,並在裡邊放一些五穀雜糧,以祈盼過上魚米滿倉,五穀豐登的富足生活。民俗專家表示,填倉節源於何時很難考證,但這個節日充分體現出民間百姓祈盼過上富足生活的美好願望和樸素情感。
填倉節的美食
在不同的節日有不同的美食講究,填倉節也不例外,在這一天,人們會熬鯽魚湯,有「犒勞愛吃魚的貓看護糧囤有功」之意。也有些人家在吃飯時,把自家養的雞全部散放到院中,讓它們飽餐囤中美食。而在天津等地,這一天要吃餃子或合子,吃餃子為填倉,吃合子叫蓋倉,以期希望來年收成好,糧食填滿倉房。
添糧添水製作美食
在填倉節這個傳統節日中,民風俗和傳統美食是必不可少的,到了這一天,通常每家每戶囤里要添糧,缸里要添水,並用糕麵包餡做成素糕,壘成好幾層,再用糕面做燈瓜瓜,到晚上點燃祭祀,院中燈盞四布、香火繚繞,十分壯觀。在此處「燈」和「登」諧音,「糕」和「高」諧音,寓意五穀豐登,糧倉升高。如今,添倉節的祭祀活動已不再有了,但仍保留了吃糕的習俗,只不過吃素糕變為吃油炸糕。